張德聰 採訪整理/高惠琳 攝影/黃念謹
是誰造就了宅現象?
近年來,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「啃老族」、「尼特族」、「繭居族」、「宅男宅女」等名詞,而這些現象,不僅只發生在臺灣,還包括日本、美國、英國等國家,都有類似的狀況,許多二、三十歲的年輕人宅在家,不工作、沒收入,經濟上和生活上完全仰賴父母,無法獨立。
父母照顧子女,向來被視為天經地義,可是,到底要照顧孩子到幾歲才算夠?
大部分做父母的,打從孩子出生以後,便是一連串的擔憂害怕,怕孩子生病、怕孩子輸在起跑點、怕孩子考不上好學校、怕孩子找不到工作、怕孩子沒有好對象、怕孩子買不起房子、怕孩子無法生育、怕孩子養不起下一代…。因為這樣的擔憂,讓親子之間的「臍帶情結」剪不斷理還亂。所以,孩子的「宅」,嚴格講起來,父母有相當大的責任,尤其是孩子還小的時候,父母有沒有讓孩子有機會嘗試「單飛」、獨
這些自然都牽涉到家庭的教養方式。不過,不管是傳統教育、新式教育,是虎媽、狼父,還是…,主要的是,要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,陪伴他們平安順利地成長,讓他們從完全依賴到慢慢長出翅膀、羽翼漸豐,進而展翅高飛,是所有父母應該要有的責任和期待。
乖乖待在家,是好是壞?
宅男宅女影響的,不單是家庭部分,還包括社會。例如,當孩子整天宅在家,往往就是守著電視、電腦。據研究指出,如果孩子過早接觸電玩,會影響腦部的突觸,造成好動、靜不下來等現象,同時也可能網路成癮
由於現代父母都很忙,通常只要孩子乖乖地,不吵不鬧就好,卻沒想到可能因此產生大問題。之前的「鄭捷」事件中,鄭捷原本是一位很宅很乖的男生,卻沉迷於電玩的格鬥遊戲,他誤以為現實生活也跟電玩一樣,格鬥對象被get out之後,大不了reset就好了。但其實,電玩裡的虛擬實境遊戲,並不是真的「虛擬」實境,而是大大脫離了實境,甚至嚴重影響了人們對於事物的正確判斷和覺察,以及人際的互動。
所以,當孩子從小就宅在家,不喜歡出門,大人首先要去理解他們宅在家的原因為何。
※天生個性使然。
有些小孩天性害羞、內向、膽小,害怕人際的接觸和互動。
※東摸西摸,功課永遠寫不完,出不了門。
※曾經有過不愉快的經驗。
例如:曾經被狗追、被人欺負…,因而產生害怕、丟臉、擔憂的不舒服感受,於是討厭出門。
全文未完,購買雜誌觀看全文
讀書吧:http://goo.gl/HByzEj
Hami電子書城:http://goo.gl/6B3MfI
PUBU電子書城:http://goo.gl/Vw23Rb
。
收購ORIS、OMEGA、卡地亞、IWC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