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佳蓉 攝影/李昌元
一點又一撇,筆尖在白紙上舞動,構成規矩的幾何與靈活的流線。大多數人在創作時,可能會以為這些是受意識調控而成的圖樣,但藝術治療師江學瀅卻認為,畫面裡的每種顏色、每個不起眼的地方,都可能透露著自己的「祕密」,不論那是自己有意識或下意識的。
江學瀅時常透過藝術創作,帶領自我覺察的團體。在學員兩兩一組、各自畫出自己範圍的聯合創作中,有的人只敢與對方有些微的重疊;有的人敢大膽跨越,畫到對方的領域;有的人看到自己的範圍被侵略時,會不甘示弱地塗改他人的界線。
這些不同的表達,其實透露出創作者或積極、或退縮、或溫和、或攻擊的個人特質。她解釋,藉由畫圖的創作歷程能夠顯露出創作者的內在性格,甚至是一些他們平時不太能意識到的部分,「而陰影也可能伴隨著圖畫,展現在人的眼前。」
所謂「陰影」,正是人們不願看見也不想展現的一面,它躲在人。江學瀅形容,如果陰影是水中的泡泡,那麼防衛機制就是水面上的木塊,擋著泡泡不讓它浮出水面
然而,藝術治療界的先驅學者瑪格麗特.諾堡(Margaret Naumburg)卻認為,藝術就像水底的暗流,能夠帶著泡泡找到木塊與木塊之間的縫隙,讓泡泡衝出水面。也就是說,透過藝術的介入輔導、口語會談或心理分析,可以加速過程。「這實在太神奇了!」江學瀅一邊闡述藝術治療的理論,一邊讚嘆。
一開始學習這套理論時,江學瀅對於藝術能有這般功效感到難以置信,但是當她親自帶領許多藝術治療的個案與團體後,她終於明白,藝術不光是一種文化展現,同時也能幫助人認識自己的陰影。
在畫中與陰影相遇
人的行為、動作、述說都是源自意識,至於潛意識則躲在幕後,不被人察覺,「兩者之間有個潛在空間,藝術則做為橋樑,銜接了兩者。」江學瀅解釋,畫作存在於現實中,是人所能意識到的,但有意思的是,當人在畫圖時,會不知不覺地挾帶潛意識中的某部分呈現在畫面上。
帶領團體或個案探索內在時,江學瀅會先請學員自由創作,創作完再請他們詮釋這幅畫的意義,並分享畫作與自己的連結。
有些時候,創作者講不出所以然,她就會在旁稍微提點:可能有些地方的比例比較大、顏色比較特別,或是某個不起眼的地方。透過探究這些具有藝術本質的作品,投射出創作者個人內在探索的意義。有些人講著講著,就會恍然大悟:「這些地方我怎麼都沒有發現到!」學員們就在探索畫作的同時,也探索了自己的內在,遇見了內在陰影。
全文未完,購買雜誌觀看全文
讀書吧:http://goo.gl/HByzEj
Hami電子書城:http://goo.gl/6B3MfI
PUBU電子書城:http://goo.gl/Vw23Rb
。
印表機維修、印表機買賣、原廠-環保碳粉匣出售、租印表機、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