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資源,單親不孤單
文/張德聰 採訪整理/高惠琳 攝影/李昌元
5月,總讓人直接聯想「母親節」,一個溫馨且充滿感恩的偉大日子但是,今年5月下旬,臺灣卻發生一樁少年弒母的社會事件,十六歲的少年因為向母親索討金錢不成而加以殺害。
媒體表示,這位涉案少年於案發後並沒有悔意,還約了幾位朋友到處玩樂。我們也進一步得知,早在兩年前少年就有過類似前科,他與母親爭吵後,母親情緒不佳,服用安眠藥,他便故意將家裡的門窗封閉,同時開啟瓦斯,意圖「加工自殺」,幸好被少年的舅舅及時發現,才未釀成大禍。事後,少年依殺人未遂罪嫌被函送,社會局也開始對他進行長達八個月、前後共十五次的輔導,並且持續追蹤,直到去年3月,由於少年母親表示兒子的表現已有改善,社會局才終止關切。
只是沒想到,一年後卻發生令人髮指的悲劇。 近年來,臺灣的單親家庭有增加的趨勢,其中涉及。而當夫妻離異之後,單親父母任一方都可能遭遇到一些困境,像是:
1. 經濟上少了一份收入,不得不花更多心力工作,卻造成對子女的疏於照顧。
2. 在情緒上,有可能把對離異配偶的負面情緒,轉嫁到子女身上。
3. 基於內疚,對子女過於包容、溺愛。
4. 離異後,再與其他異性認識、交往,卻沒有和子女做好妥善溝通,引發子女不悅、擔心或是失落等心情。
5. 沒有向校方、老師適度告知、溝通,致使孩子因為單親身分而被同學用異樣眼光對待、嘲諷。
我相信,大多數的單親父母對於子女絕對是有心的,只是缺少方法和資源。在這樁少年弒母事件中,我們發現這位單親母親對於少年的內疚與溺愛,也因為沒有太多的協助資源,經常苦於和少年的互動、無力教養。
這讓我們不禁思考,如果政府、社會、親友,能夠給予單親父母適時、適切的協助,包括:就業輔導、生活協助、心理支持、緊急狀況處理…,讓他們求助有門,就可以降低實質問題、心理上的焦慮,以及各種狀況的發生。 另外,家庭往往是很好的支持系統,單親父母的原生家庭如果可以伸出援手,絕對會有很大的助益,尤其是父母一方角色欠缺的替代,對於孩子的心靈、學習和成長,必定可以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和彌補。
目前政府對於單親媽媽,已經設置了許多福利政策和服務,至於單親爸爸,也陸續規劃相關協助方案,今年臺北市政府更委託「張老師」基金會,設立第一個以男性為主的成長場所,對於單親爸爸們,將會是很好的協助管道。 面對臺灣當前的多元家庭,不管是單親家庭、新住民家庭、再婚家庭、隔代教養家庭…,家庭結構的不完整,絕對不是重點,最重要的是,能夠給予孩子充足的接納、陪伴、協助、關懷,依然可以培養出身心健全、優秀傑出的孩子。 另外,也要懇請學校老師能夠適度保護單親學生,透過溝通、教導,讓同儕們接納單親同學,並且陪伴他們、支持他們、關心他們,讓他們在友愛中穩定成長。
《禮運大同篇》說:「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…。」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發揮大愛,共同關心並幫助單親父母、單親子女,使單親者皆有所住、使單親父母者皆有資源。預防絕對勝於治療,唯有落實措施、化為具體行動,會比發現孩子有偏差行為,或是發生憾事時再來補救,絕對省時省事省力且有效。
想了解更多:http://goo.gl/vMIGT8
市面上印表機的分類

